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瑜伽师地论新译序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开辟之端。
六羽为居。犹昧尊卑之序。
讯馀轨于襄陆。沦胥靡徵。
考陈迹于怀英。寂寥无纪。
暨乎黄轩振武元顼疏功。
道盛于唐虞。王业著于殷夏。
葳蕤玉册。照耀金图。
茂范曾芬。详诸历选。
然则基神袭圣。衍庆摛和。
轶三代而孤标。掩百王而迥秀。
大唐皇帝无得而称矣。断鳌初载。
万有于是宅心。飞龙在辰。
六幽于是仰德。偃洪流而恢地络。
练清气而辑天维。散服韬戈。
扇无为之道。移浇反朴。
宏不言之化。悠悠庶类。
叶梦于华胥。蠢蠢怀生。
遂性于仁寿。大礼大乐。
包曲台而掩宣榭。宏谟宏典。
澄璧水而藻环林。瑞露祯云。
翊紫空而表贶。祥鳞庆翼。
扰丹禁而呈符。岁精所记之洲。
咸为疆场。暄谷所谈之县。
并入提封。广辟辕宫。
被文轨于殊俗。还开姬奕。
均正朔于王会。大业成矣。
大化清矣。于是游于羽陵。
寓情延阁。总万箧于天纵。
表一贯于生知。洞照神襟。
深穷性道。俯同小技。
则绚发三辰。降习微毫。
则妙逾八体。居域中之大宝。
毕天下之能事。虽则甲夜观书。
见称优洽。华旦成曲。
独擅风猷。仰校鸿徽。
岂可同年而语矣。有元奘法师者。
昭彰辩慧。蹑身毒之高踪。
生禀神奇。嗣摩腾之芳轨。
爰初束发。即事抽簪。
迥出盖缠。深悟空假。
研求四谛。嗟谬旨于真宗。
钻仰一乘。鉴讹文于实相。
遂乃发宏誓愿。起大悲心。
思拯迷途。亲寻正教。
幸属时康道泰远安迩肃。
裂裳裹足。直趋迦维。
阐皇泽于遐方。徵释教于前域。
葱岭之外。犹跬步而忘远。
遵竹园之左。譬亲受而何殊。
访道周游。十有七载。
经途所亘。百有馀国。
异方之语。资一音而并贯。
未译之经。罄五财而毕写。
若诵若阅。喻青莲之受持。
半句半颂。随白马而俱反。
贞观十九年。持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佛像七躯。三藏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还至长安。奉敕于宏福寺安置。
令所司供给。召诸名僧二十一人学通内外者。
共译持来三藏梵本。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肇译瑜伽师地论。论梵本四万颂。
颂三十二言。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义。
三藏法师敬执梵文。译为唐语。
宏福寺沙门灵会灵隽智开和仁会昌寺沙门宏度瑶台寺沙门道卓大总持寺沙门道观清禅寺沙门明觉承义笔受。宏福寺沙门宏谟證梵语。
总持寺沙门宏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宏实际寺沙门明玉宝昌寺沙门法祥罗汉寺沙门慧贵宏福寺沙门文备蒲州栖岩寺沙门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详證大义。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凡十卷。普光寺沙门道智受旨缀文。
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受旨缀文。
声闻地初瑜伽种性地尽第二瑜伽处凡九卷。元法寺沙门元赜受旨缀文。
声闻地第三瑜伽处尽独觉地凡五卷。汴州真谛寺沙门元忠受旨缀文。
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凡十六卷。简州福众寺沙门靖迈受旨缀文。
摄决择分凡三十卷。大总持寺沙门辩机受旨缀文。
摄异门分摄择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门处衡受旨證文。
摄事分十六卷。宏福寺沙门明浚受旨缀文。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奉诏监阅。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绝笔。
总成一百卷。佛灭度后。
弥勒菩萨自睹史多天宫降于中印度阿瑜陀国。为无著菩萨之所说也。
斯固法门极地。该三藏之遗文。
如来后心。畅五乘之奥旨。
元宗微妙。不可思议。
僧徒并戒行圆深。道业贞固
欣承嘉召。得奉高人
各罄幽心。共禀新义。
功毕奏上。有感宸衷。
曲降殊恩。亲裁鸿序。
情超系象。理绝名言。
皇太子分耀黄离。缵基青陆。
北摇传乐。仰金声而窃愧。
东明御辩。瞻玉裕而多惭。
九载勤经。汉储斯陋。
一朝成赋。魏两韬英。
既睹天文。顶戴无已。
爰抽秘藻。赞叹功德。
行二圣之仙词。阐三藏之幽键。
载扬佛日。永导津。
开夏景于莲华。法流逾洁。
泛春光于贝叶。道树增荣。
俾夫圣藻长悬。与天地而无极。
真如广被。随尘沙而不穷。
凡厥含灵。知所归矣。
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 唐初 · 吕才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盖闻一消一息。范围天地之仪。
大哉至哉。变通爻画之纪。
理则未宏于方外。事乃犹拘于域中。
浑元而莫知。穷阴阳而不测。
岂闻象系之表。犹开八正之门。
形器之先。更宏二智之教者也。
故能运空有而双照。冥真俗而两夷。
六度于爱河。驾三车于大宅。
知法王法力。超偫生而自在。
自觉觉人。摧众魔而独悟。
业运将启。乃雷震而电耀。
化缘斯极。亦火灭而薪尽。
观其应迹。若有去来。
察此真常。本无生住。
但以宏济之道。有缘斯应。
天祚明德。无远不臻。
是以萌蒂畴昔。神光聊见于曩时。
祥瑞有归。净土咸叹于兹日。
伏惟皇唐之有天下也。运金轮而临四有。
握璿极而抚万方。耀慧日于六天。
蒸法云于十地。西越流沙
遂荒妙乐之地。东渐于海。
奄有欢喜之都。振声教于无边。
通车书于有顷。遂使百亿须弥。
既咸颁于望秩。三千法界。
亦共沐于皇风。故令五印度国。
改荒服于槁街。十八韦陀。
译梵文于秘府。乃有三藏元奘法师者。
所谓当今之能仁也。聪慧夙成。
该览宏赡。德业纯粹。
律禁翘勤。实三宝之栋梁。
四众之纲纪者也。每以释教东迁
为日已久。或恐邪正杂扰。
水乳不分。若不稽实相于迦维。
验真交于摩竭。何以成决定之藏。
为毕竟之宗者乎。幸逢二仪交泰。
四海无尘。遂得拂衣元漠。
振锡葱岭。不由味于蒟酱。
直路夷通。岂藉佩于杜衡
遥途近易。于是穷源河于西域
涉河水于东维。采贝叶于鹫山。
窥金文于鹤树。所历诸国。
百有馀都。所获经论。
向七百部。并传以藩驿。
聿归上京。因得面奉圣颜。
对扬宗极。此因明论者。
即是三藏所获梵本之内之一部也。理则包括于三乘。
事乃牢笼于百法。研机空有之际。
发挥内外之宗。虽词约而理宏。
实文微而义显。学之者当生不能窥其奥。
游之者数载不足测其源。以其众妙之门
是以先事翻译。其有神泰法师靖迈法师觉法师等。
并以神机昭晰。志业兼该。
精习偫经。多所通悟。
皆蒙别敕。追赴法筵。
遂得函丈请益。执卷承旨
三藏既善宣法要。妙尽幽深。
泰法师等是以各录所闻。为之义疏。
诠表既定。方拟流通。
无缘之徒。多未闻见。
复有栖元法师者。乃是才之幼少之旧也。
昔栖遁于嵩岳。尝枉步于山门。
既筮仕于上京。犹曲眷于穷巷。
自蒙修摄。三十馀年。
忉怛之诚。二难具尽。
法师节操精洁。戒行冰霜。
学既昭达于一乘。身乃□局于十诵。
才既睹其清苦。时以开遮折之。
但以内外不同。行已各异。
言戏之间。是非锋起。
师乃从容谓才曰。檀越复研味于六经。
探赜于百氏。推阴阳之愆伏。
察律吕之忽微。又闻生平未见太元。
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
试造旬日复成。以此有限之心。
逢事即欲穿凿。但以佛法元妙。
量谓未与彼同。虽复强学推寻。
恐非措心之所。何因今将内论。
翻用见讥者乎。法师后逢因明创行。
义趣幽隐。是以先写一通。
故将见遗。仍附书云。
此论极难。深究元妙。
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
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矣。
其论既近至中夏。才实未之前闻。
耻于被试。不知为复。
强加披阅。于是依极成而探义深。
凭比量而求微旨。反覆再三。
薄识宗趣。后复借得诸法师等三家义疏。
更加究习。然以诸法师等虽复序致众富。
文理会通。既以执见参差。
所说自相矛盾。义既同禀三藏。
岂合更开二门。但由衅发萧墙。
故容外侮窥测。然佛以一音演说。
亦许随类各解。何必独简白衣。
不为众生之例。才以公务之馀。
辄为斯注。至于三法师等所说。
善者因而成之。其有疑者。
立而破之。分为上中下卷。
号曰破注解。其间墨书者。
即是论之本文。朱书者。
以存师等旧说。其下墨书注者。
是才今之新撰。用决师等前议。
凡有四十馀条。自郐已下。
犹未具录。至于文理隐伏稍难见者。
乃画为义图。共相比较。
仍更别撰一方丈大图。独存才之近注。
论既外无人解。无处道听途说。
若言生而知之。固非才之望也。
然以学无再请。尚曰传灯。
闻一知十。方称殆庶。
况乎生平不见。率尔辄事含毫。
今既不由师资。注解能无纰紊。
窃闻雪山夜义说生灭法。邱井野兽叹未曾有。
苟令所言合理。尚得天仙归敬。
才之所注。庶几于兹。
法师等若能忘狐鬼之微陋。思句味之可尊。
择善而从。不简真俗。
此则如来之道。不坠于地。
宏之者众。何常之有。
必以心未忘于人我。义不察于是非。
才亦扣其两端。犹拟质之三藏。
成唯识论后序 唐 · 沈元明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
原夫觉海澄圆。
涵万流而浚宗极。
神机阐妙。
被众象而凝至真。
明慧日而镜六幽。
泄慈云而沛八宇。
演一音而悬解。
逸三乘以遐骛。
体陈如之牛器。
津有有于鹿园
照善现之满机。
绎空空于鹫岭
虽绝尘于常断。
讵遗筌于有空。
显无上之灵宗。
凝中道于兹教。
金河灭景。
派淳源而不追。
玉牒霏华。
绪浇风而竞扇。
于是二十八见。
迷丧应于五天。
一十六师。
牛云于四主。
半千将圣。
兹惟世亲。
实贤劫之应真。
悔生知以提化。
飞光毓彩。
诞映资灵。
曜常明于八蕴。
藻初情于六足。
秀谈于俱舍。
摽说有之馀宗。
摄元波于大乘。
贲研空之至理。
化方升而照极。
湛冲一于斯颂。
唯识三十偈者。
世亲归根之遗制也。
理韬渊海。
泛浮境于荣河
义郁烟飙。
丽虹章于元圃。
言舍万象。
字苞千训。
妙旨天逸。
邃彩星华。
幽绪未宣。
冥神绝境。
孤明敛映。
秘思潜津。
后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菩萨。
韫元珠于八藏。
耸层搆于四围。
宅照二因。
楼清三观。
升晖十地。
澄智水以润贤林。
邻几七觉。
皎行月而开重夜。
优柔芳烈。
景躅前修。
涌泉言。
风飞宝思。
咸观本颂。
各裁斯释。
名曰成唯识论。
或名净唯识论
空心外之二取。
息滞有之迷涂。
有识内之一心。
遣归空之妄执。
晦斯心境。
苦海所以长沦。
悟彼有空。
觉岸于焉高蹈。
九十外道。
乱风辙而靡星旗。
十八小乘。
轫羬轩而扶龙毂。
穷神体妙。
诣赜探机。
精贯十枝。
洞该九分。
顾十翼而搏仙羽。
頫九流以浚琼波。
尽邃理之希徽。
法王之奥典。
称谓双绝。
筌象兼忘。
曜灵景于西申
閟虹光于震旦。
济物宏道
眇归宗德。
粤若大和尚三藏法师元奘。
体睿含真。
履仁翔
九门禅晏。
證静于融山。
八万元津。
腾流于委海。
叠金墙而月曜。
峻玉宇而遐骞。
轶芳粹于澄
孕风华于龙翼。
悼微言之匿彩。
嗟大义之沦晖。
用启誓言。
肆兹遥践。
泳祥河之辍水。
攀宝树之低枝。
循镂杠以神游。
躏霙峰而安步。
升紫阶而證道。
瞰元影以严因。
采奥观奇。
徙苍龙于二纪。
缄檀篆具。
旋白马于三秦。
大唐庆表金轮。
祯资枢电。
奄大千而光宅。
御六辨以天飞。
神化潜通。
九仙赆宝。
元猷旁阐。
百灵耸职。
凝旒邃拱。
杳通梦于霄晖。
掞组摛华。
焕腾文以幽赞。
元奉纶旨。
翻译。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高阳公许敬宗等润色。
沙门释神泰等證义
沙门释靖迈等质文。
肇自贞观十九年
终于显庆之末
部将六十。
卷出一千。
韬轶蓬莱。
池湟环渤。
隆法宝。
大启偫迷。
颂德序经。
并纡宸藻。
元风之盛。
未之前闻。
粤以显庆四年
龙栖叶洽。
元英应序。
惟阳。
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
汇聚偫分。
各遵其本。
合为一部。
勒成十卷。
月穷于纪。
铨综毕。
精括诂训。
研详夷夏。
调惊韶律。
藻掞天庭。
白凤甄奇。
紫微呈瑞。
遂使文同义异。
若一师之制焉。
斯则古圣今贤。
其揆一也。
三藏弟子基。
鼎族高门。
玉田华冑。
壮年味道。
绮日参元。
业峻林远。
识清云镜。
闲仪玉莹。
淩道邃而澄明。
逸韵兰芳。
汰而飞辨。
绪仙音于八梵。
舞霄鹤以翔祯。
摛丽范于九章。
影桐鸾而绚藻。
升光译侣。
俯潜睿而融晖。
登彩义徒。
顾猷畅而高视。
秀初昕之璇景。
晋烛元儒。
矫弥天之绝𨎰。
真俗。
亲而四辨。
言奖三明。
疏发户牖。
掖导津涉。
绩功资素。
通理寄神。
综其纲领。
甄其品第。
兼撰义疏。
传之后学。
教蟠黄陆。
跨合璧于龟畴。
祥浮紫宫。
掩连珠于麟籀。
式罄庸謏。
叙其宗致
法蕴足论后序 唐 · 释靖迈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五
法蕴足论者。盖阿毗达磨之权舆。
一切有部之洪源也。无上等觉入室之神足摩诃目乾连之所制矣。
镜六通之妙慧。晰三达智明
桴金鼓于大千。声玉蠡于百亿。
擿藏海之奇琬。鸠教山之胜珍。
欲使天镜常悬。法幢永树。
众邪息藩篱之望。诸子骋游戏之欢。
而为此论也。是以佛涅槃后百有馀年。
謺启五分之殊。解开二九之异。
虽各擅连城之贵。俱称照乘之珍。
惟一切有部。卓乎迥秀。
若妙高之处宏海。犹朗月之冠众星者。
岂不以本宏基永者欤。至如八种揵度。
骛徽于发智之场。五百应真。
驰誉于广说之苑。斯皆挹此涓波。
分兹片玉。遂得驾偫部而高蹈。
接天衢而布武。是知登昆阆者。
必培塿于众山。游溟渤者。
亦坳堂于偫澍。谅其然矣。
矧乎顺正理以析疑。显真宗以剖惑。
莫不镜此彝伦。鉴斯洪范。
故使耆德婆薮。屈我众贤。
上座幽宗。见负宏致者也。
题称阿毗达磨者。创二藏以简殊也。
一切有部者。对十七以标异也。
法蕴足者。显此论之胜名也。
能持自性轨范称法。法有积集策聚为蕴。
此论攸宗法聚三七。皆与对法为依。
故目之为足。三藏元奘法师以皇唐显庆四年九月十四日
奉诏于大慈恩寺宏法苑译讫。大慈恩寺沙门释光笔受
靖迈饰文。同州澄城县钳耳智通勘定。
翻经通纪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闲居编》卷一○
曰:浮图之教流于华夏者,其权舆于东汉乎。
其于训民也,大抵与姬公、孔子之说共为表里耳。
何耶?
导之以慈悲,所以广其好生恶杀也;
敦之以喜舍,所以申乎博施济众也;
指神明不灭,所以知乎能事鬼神之非妄也;
谈三世报应,所以證福善祸淫之无差也。
使夫黎元迁善而远罪,拨情而反性。
覈其理也,则明踰指掌;
从其化也,则速若置邮。
噫!
虽域外之真诠,实有毗于治本矣。
美矣哉!
孝明之梦感也,得以丕显之;
后世君民者,得以丕承之。
是故叶书继至,而主上寅奉,翻传流衍者无代无之。
洎乎李唐宪宗以降,其务寝者凡一百七十龄,故五代之间,绝闻传译。
逮乎我大宋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钦承佛记,扶起坠风,由是象胥之学重光,能仁之道益振,阐扬之利,盖不可得而思议焉。
有以见汉明丕显之功,不独美于前世者也。
某养疾林野,讲谈多暇,遂于嘉祥、南山、通慧三代僧传,靖迈、智升两家图纪,洎诸传录,而皆删取翻传事迹,编次成文。
其间年世差舛,颇为刊正。
分为两卷,号曰《翻经通纪》。
始炎汉,终我朝。
正统僭伪合二十一国,其传译者凡一百五十一人。
所译之经,则存诸目录,此但举其大数而已。
俾学佛者览之,既知大觉之宗有自来矣,抑又见太宗之于我教也有继绝存亡之道与。
大宋天禧三年龙集己未十月既望越四日,于钱唐孤山玛瑙坡负暄亭序。
请改上懿节皇后尊号曰宪节皇后奏淳熙十五年三月 南宋 · 李巘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五九、《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五六(第二册第一五一一页)
臣闻大道之大,惟厚载克承,故足以妙万殊之元
皇德之尊,惟内治克顺,故足以恢百世之则。
慈观风化之本,夙著壸闱之规,实茂攸存,号荣不朽
亦行论谥,既启于光朝;
祔室定名,盍从于昭考。
盖我家之钜典,列圣之旧章,不可损已。
恭惟大行太上皇帝绍开中兴,身济大业。
仁涵义鬯,文辑武熙
钦明同尧父之勋,嘉靖迈商宗之烈。
仪刑四海,诒燕亿年。
懿节皇后视天有初,溯日惟旧。
蚤嫔王邸,淑嫕闻乎河州
继正后仪,艰难怆騩驭。
厥既勒丕文而节惠,修别祭以宁神,历岁臻兹,流声遐迈。
先帝奄遗尊养,痛切堕弓,爰及柔灵,偕登肃庙。
粤稽掌故之载,参订易名之辞,使体协而事该,义随而理顺,于以极显扬之制,宣雍睦之风,芳躅徽音,宪法斯在。
乃有佩环之度,箴史之儆,正其容也;
蘩之洁,祎褕之饰,严其礼也;
浣濯之俭,琴瑟之友,夙夜是戒,忧勤是思,厉其行也。
集是众善,揭之令名,易懿为宪,以从先帝之盛美,不亦允乎!
况夫契阔之间,险阻之际,凛焉处之以正。
其在谥典,能图所守曰节,今乃旧谥,冠之以宪,其孰曰不宜?
请改上懿节皇后尊号曰宪节皇后